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近年来,我国慢病率居高不下、许多慢性病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管理成为热门话题。
健康管理的落脚点是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21世纪高明的医学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其核心是维护健康。所以,健康管理不仅仅局限于“治病”,而应以人为本注重日常保健。
在中医看来,生命是个动态的、时序的连续过程,所以,个人健康管理也应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链条。要维持健康状态,让自己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我们就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健康状态,立足自身,规划合理的保健策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影响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所以健康管理要因人而异。正确认识自身的身体状态不仅是个人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更是核心。只有整体的、动态的、有针对性地把握个人健康状态,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结果。要想了解自身状态,一次全面的体检固然可以提供给我们许多健康的信息,了解自己是否有器质上的问题,但是,从健康的角度说,功能状态更加重要,而这些恰恰是体检的“盲区”。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感觉达到自我了解的目的,即通过生活体验记录日常健康状态。比如,每天早起是否神清气爽、是否会口干、吃哪些食物会导致胃部不适等。做到对自己的健康“心里有数”。
第二,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进行判断。如果我们平时积累了足够的专业知识,比如看专类书籍、听健康讲座、搜集健康信息等,可以借助这些资料,简单判定自己的健康状态。但是如果个人采集信息不全面、缺乏系统知识的关联,可能会导致健康判断出现偏差。此时,我们需要借助专业的机构如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表征进行辨别。以气虚为例,气虚的症状特征是“无力”,但在不同人身上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同样是没力气,有人不爱说话、有人不爱动、有的则是整天没精神、气色不好等,这些表现在活动后更加明显。这些问题从信息采集到状态的判断,往往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因此,我们现在一方面加快普及中医健康管理的知识,另一方面研发和推出各种版本的健康状态辨识软件,以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量化的表达,从而减少判断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