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打电话为啥让人紧张?
撇清了“社交焦虑”这个大帽子,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一下“电话恐惧”这个现象。交流的方式有那么多,为什么偏是电话让我们产生了不适呢?
相比短信、邮件、线上聊天工具,电话是一个即时性较强的交流方式。使用短信或邮件进行文字交流时,你来我往之间存在时间间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利用这个时间,人们就可以重新检查自己的回应,以确保正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而电话交流需要双方及时回应对方刚结束的话语,在这短暂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快速加工对方传递的信息,确定自己的态度,组织成适当的语言,并用适当的口吻说出来。如果没能及时完成回应,就会形成尴尬的“沉默阶段”,而对沉默以及沉默可能造成后果的恐惧是我们害怕电话交流的原因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面对面的交流同样需要较快速的反应,但它却没有电话那么可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加工的信息绝对不只有语言这一部分。对方说话的神态,动作等信息也被我们看在眼里并进行加工。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线索(social cue),作为自己接下来言行的参考。但在电话交流中,面部表情、动作等社会线索全部被屏蔽,人们只能通过声音及语言来决定自己的接下来的表达,因此人们对“说错话”的担忧可能也会随之增加。
此外,与其他社交方式相比,人们可能也更不容易学习到有关接打电话的经验。孩子们从小就会观察身边的人,并通过模仿他们来习得社会行为。对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行之有效,但对电话交流却没有那么顺利。毕竟,我们在想要学习的时候也很少有机会能听到别人电话中双方的声音。因此,在电话交流中,人们认为自己更有可能失败,从而对电话交流产生恐惧。曾经研究过“电话恐惧”的菲尔丁博士(Dr. Fielding)也指出,“电话恐惧”很有可能与曾经的一两次失败经历有关。
由此可见,相比文字或面对面的方式,电话可以说是对社交技能要求更高的一种场合,因此我们对它产生更多焦虑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