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成员互动——只顾工作无暇沟通
剧中还有个虎爸,妻子因病去世,他独自抚养儿子,每天加班到深夜,儿子只能天天吃泡面。虎爸在家说一不二,懒得与儿子沟通,结果孩子性格非常懦弱。
许多年轻父母拼命工作着,却忽视了孩子交流的心理需要。今年年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 布的报告显示,近四成小学生的愿望是“爸爸妈妈抽时间听我说说心里话”。此外,28%的孩子不喜欢父母“不认真听我说话”,24.69%的孩子觉得爸妈 “总是打断我”。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经常向父母倾诉的孩子,出现吸毒、酗酒等现象的可能性较小;瑞典调查发现,如果父母很少与孩子沟通,孩子容易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
建议父母每天拿出10~20分钟,与孩子单独相处,听听他们的心声。用好晚上的时间,在晚饭前停止工作,关掉电子设备,与孩子享受亲情。周末带孩子出门走走,或者在家做手工、捏面团。与孩子沟通时要专心,别同时惦记着工作或看着电视,心不在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孩子发展——兴趣特长要高大上
如今的家长重视早教,两三岁的孩子就被送去学特长,而且还要高大上。比如茜茜就被逼着学英语、书法,最终不堪重负。
在中国父母眼中,钢琴之类的特长过度象征化了,被赋予了高贵、优雅、高知阶层等附加的意义。他们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比 如虚荣心、面子等,甚至隐含着攻击性需要,比如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家孩子把别人打败。过度象征化,一来会导致虚伪,孩子长大后难以做自己,而是活在他人 的眼光里;二来会降低生活能力,不接地气;三来可能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因为站得“高”就瞧不起别人,难以与人亲近,最终会满心孤独感,缺乏安全感。
学特长无可厚非,但要根据年龄、心理发展程度及孩子的意愿来决定。比如3~4岁是色彩和语言的敏感期,家长可观察孩子是否对绘画、外语感兴趣;4~5岁动手能力增强,可学习舞蹈、游泳等;5~6岁是音乐敏感期,不妨根据其意愿选择钢琴班、二胡班。 (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