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出台一些补救措施。但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看来,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城市或新建儿童医院,或扩建原有医院增加儿童病床,或推行儿科分级诊疗,但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招不到儿科专业医护人员。同时,增加的床位和多收治的患儿又进一步加重现有人员的压力,造成人员辞职和队伍的不稳定。
在她看来,培养儿科医生需要10年的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以现在的状况看,这些学生最终是否能成为儿科医师,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多年来,瞿佳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呼吁恢复开设儿科专业。听说教育部公布今年要恢复儿科专业招生,瞿佳专门派人等这个文件批复,直到看到教育部公布的名单,他才觉得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他说,这是一个开始,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措施不仅是恢复招生,更要靠各级政府、尤其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儿科的发展,对儿科医生在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
正如李兰娟所说,应着力提高产科和儿科医生的地位和待遇,让同为“白衣天使”的儿科医生,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待遇——医学院校应该开设独立的专业,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应该研究完善助产士职业晋升体系,定向培养儿科医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认为,缓解儿童医疗日益加剧的困境,根治儿科“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的关键,就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通常来说两头最让人揪心:孩子病了,担心焦急;老人病了,负担沉重,应将‘两头’照顾得周全、妥帖。”丁洁说。李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