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活秀 >

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

2016-12-11 01:07 来源:网络整理 点击:
国务院10月25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要从2008年的6.48%,提升到2030年的30%。大幅度提高健康素养,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的传播力度非常关

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

  传播乱象有六大表现

  假健康知识在传统媒体上屡禁不绝,在新媒体上更呈井喷式出现。本报与环球舆情调查中心长期监测发现,目前的健康养生传播乱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来源不明,缺乏权威和原创。健康科普文章中,最常见的一个词是“专家说”,但仔细看完全文常常发现,很多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指明到底是哪个医院、哪个专家说的。有些文章虽然列出观点来源,却没有求证,以至于选择了错误的信源,以讹传讹。比如,有媒体报道,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报告称:“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实际上,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的合法性、权威性存在争议,可信度极低。

健康传播乱象亟待整治

  2.谣言泛滥,新媒体传播放大后引起恐慌。舆论场中有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尤其以“致癌说”多见。比如,微信圈近期疯传的《人民日报都报道了:微波炉致癌,赶快扔掉!》《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牛奶有毒,别再喝了》等文章纯属谣言,但却在百姓中引起极大恐慌。虽然健康类主流媒体像灭火器一样到处灭火,但与部分新媒体扩音器般的传播相比,辟谣声音更弱,谣言传播副作用明显。

  3.夸大宣传,标题重噱头轻科学误导百姓。标题耸人听闻的最易被广泛传播,比如,“有毒”、“致癌”、“身亡”等词常被使用;涉及健康产品或药品的宣传中,“百分百治愈”、“院士倾力推荐”等字眼,对读者有着极大吸引力。中山大学2015年的一项统计发现,超过27%的谣言都使用“100%”、“第一”等数字作标题,这些数据看似客观,实则无权威出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