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个“强”,首先得是体质要强。最近,为了促进孩子的体育锻炼,江苏南京不少中小学,把体育锻炼纳入到了家庭作业的范畴,有的学校还新增了“父母陪伴”的要求,如果“陪得好”,还能给孩子的体育成绩“挣分”。
从现实看,中小学生的体质情况着实让人堪忧。前不久,各地学校进行了国家体质标准测试。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小胖墩跑不动、小宅女不能跑、小男子汉做不起来引体向上……这也就难怪不少学校怕出意外,叫停了长跑运动。
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语数外如此,体能体质亦然。今年8月,《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后,近期出现积极变化。不过,超重肥胖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报告直言,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导致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这些学校的创见值得点赞:既拓展了体育锻炼的活动空间,又在健康运动中酝酿出美好的亲子时光。不过,这样的教改创意是否具有复制性,还得接受现实的考量。一来,教育部2011年就制定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而各地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二来,在这个很多人忙得停不下脚步的时代,要挤出时间陪孩子散个步或练会儿球,还真是件奢侈的事。
二十年前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曾提纲挈领地指出,“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点、起点和基点。”如今,学校要求家长一起联手提升孩子身体素质的举措,可以说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更新。这样才能联动社会,让崇尚运动、热爱体育成为新的风尚,让健康心理与强健体魄成为塑造孩子不可缺失的必要养分。
如果明天学校不再留这样的体育家庭作业,对孩子的陪伴也不能丢失。因为对运动的热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与孩子一起运动的收获更不能用功利的价值来衡量。
十三五期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终身体育教育、全时空体育教育等理念,必将成为顶层设计与公民认知中的共识。而体育家庭作业最好也无需再强制地留,毕竟主动拥抱和孩子一起运动健身的时光,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 (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