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彭应登介绍说,我国已将臭氧列为各省市环境监测站必须监测的污染物之一。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分析,我国臭氧污染呈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南方城市臭氧浓度高于北方,严重程度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在广州的危害程度甚至超过PM2.5;超标时间跨度大,总体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北方城市臭氧浓度月变化规律呈倒“V”字形,即4月后臭氧浓度逐渐上升,到6月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南方城市则基本呈现“M”形,即5~6月和10~11月两次达到最高值。
臭氧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
臭氧污染成因复杂,国内对形成臭氧的一些重要前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缺乏相应的排放控制标准及成熟的控制措施,因此臭氧污染防治难度很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气象局的研究表明,近地面臭氧大都来自“人为源头”,两种主要前体物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燃煤、汽车尾气等;挥发性有机物来源相对复杂,从炼油厂、加油站、干洗店,到家具加工、汽车喷漆、半导体焊接产生的废物,甚至生活中常用的发胶、香水,都可能产生这种污染物。但彭应登指出,臭氧的生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前体物产生的位置并不一定就是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比如,北京的臭氧高浓度区往往是在郊区的南口和十三陵地区,这与大气环流特征有关。
复杂的产生过程还给臭氧污染的治理带来难度。彭应登说,单纯只降低一种前体物,有可能浓度不减反增。只有按比例降低时,才会有效地减少臭氧浓度,而目前这个比例还不好掌握。比如2014年,广州市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大幅少于2013年,但是臭氧却增加了约10%。与部分发达国家单一的臭氧污染不同,我国是臭氧与PM2.5污染重叠,相互作用,因而治理难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