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的父母的确无力亲自带,应当经常与帮助自己带孩子的老人交流思想,向老人传播、渗透现代科学的养育知识,统一认识,不要等出现矛盾才争执,才解决。
至于小孩子多少吃点甜食、看看电视的危害,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大,只要不多吃、不多看,还是可以的。非原则问题,孩子的父母没有必要那么较真,不要让老人感到“费力不讨好”。
年轻父母是第一次生育,第一次抚养教育孩子,而且一般也是“一次性的”,没有经验,也没有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再来的机会。因此,在心理上往往过度紧张。在具体的养育方式方法上,太过谨小慎微,过多的担心,过多的挑剔,过多的不满,使得协助带孩子的老人感到无所措手足、胆战心惊。
其实没有必要太过较真。孩子多少吃点儿甜食,多少看点儿电视,不见得有多大的危害,没准儿这还能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呢!只要不是没完没了就行,适可而止最好。
我也是经常给家长写书、写文章的,书上、文章中所说的,都是“原则性”的要求。其实,原则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的,没有必要死扣书本。一切都原原本本地按照书本上说的、不走样地全盘照搬,那就是典型的“本本主义”,“书呆子”。要是那样,孩子就没法养了。
有的育儿书上提出的养育孩子的环境、条件和原则,好是好,但那是“超现实”的,脱离实际的,现实生活是提供不了的。比如环境的污染,声音的嘈杂,电器的辐射等,是谁也不能彻底摆脱,逃脱不了的。除非让孩子离开地球,生活在真空里。
要注意培养、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
年轻父母还要明白一个道理,相对来说,孩子的身心是稚嫩的,脆弱的,经不起什么大的折腾。但我们也要知道,小孩子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往往比我们大人想象的要强得多。
比如,小孩子打针,家长带着去医院,一般都会哇哇大哭;要是别人带着去,比如老师代着去,很可能不会哭。小孩子治牙,家长在旁边孩子就紧张得不得了;没有家长在旁边,孩子自己也能够排除紧张情绪,孩子治牙大夫让父母在门外等候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