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美食秀 >

中国茶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2)

2016-03-07 02:50 来源:网络整理 点击:
茶具作为茶的承载工具,是茶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茶文化在中国的瓷器的发展中,也功不可没。马未都先生有次到日

  茶具作为茶的承载工具,是茶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茶文化在中国的瓷器的发展中,也功不可没。马未都先生有次到日本一个朋友家做客,那位朋友拿出了珍贵的鸡缸杯作为茶具,这让马先生至今感动,因为他知道,这位日本朋友定是把他当了上宾,才会拿出鸡缸杯。由此可见,茶具在待客中体现了一个等级,看别人拿什么档次的茶具招待你,就知道你在主人心中摆在什么位置。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有的人生性豪爽,没有这种雅兴,你也就不要见怪了。

  茶在各个朝代的饮法也不净相同。中国的饮茶法有两大类——煮茶法和泡茶法。从煮茶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煎茶法,泡茶法又是由点茶法衍生而来的。这就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方法,即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

  煎茶法又叫陆羽式煎茶法,是先将饼茶碾碎成末再放进锅里烹煮,然后再饮用。点茶法,传说是苏廙发明,即将茶末用沸水冲泡而成,而不烹煮。这两种形式,一个盛行于寺院云集的唐代,一个盛行于文化氛围浓郁的宋朝,都曾风行天下,远播海外,但作为特殊型态,比较麻烦,最终都式微了。而今唯存煮茶法和泡茶法。

  煮茶法真可谓是源远流长,自汉代一直流行至今,汉魏六朝到初唐,煮茶法是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我们现在的泡茶法是中华茶艺的又一代表形式,明代由于改制以条形散茶为主,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就是在泡茶时不需将散茶碾末,而是直接取一撮散茶入壶或碗,用开水冲泡,稍候即饮。这种饮茶方法称为撮泡法。撮泡法不仅冲泡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是我国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它让茶叶既能登大雅之堂,为名士品茗,也能入乡间农舍,为村夫解乏,它自明朝中期形成以来流行至今,是现代中国的主导性饮茶方式。其最典型的代表是仍盛行于闽、粤、台沿海—带的“工夫茶”。

  茶文化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这种克己养德的精神,以茶为载体,传播给其他国家。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他民族,而各国又把它与自身的人文相结合,演变成各种茶文化。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喝茶。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唐代,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有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蒙古人喜爱吃砖茶,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还加牛奶和羊奶。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柠檬的,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二三杯这种甜茶,嘴里就会感到粘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它的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各阶层人士都喜爱,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最后还会加入乳酪与糖。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在新西兰,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

  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在遗憾的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繁衍下来,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非常有创造力,擅于接受外来文化,采万家之长为己用,不断的抛陈出新。

  茶作为一件商品,在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产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拉动了地域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自古就有人愿意收藏普洱茶,让茶叶以一种新的价值存在。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驼铃清脆悠扬,茶草飘香,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这里留印了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也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茶马古道”,这条古老的商路和“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了中华名族的两条商业脐带,让中国在同世界交流的新陈代谢中不断成长和被认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