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美食秀 >

吃剩饭当心招来“呕吐毒素”

2015-10-26 12:40 来源:网络整理 点击:
平时,大家尽量不要食用剩饭剩菜。如果实在舍不得,应将剩饭剩菜放入冰箱保存,拿出后经过高温加热再食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吃剩饭当心招来“呕吐毒素”

  四川遂宁市一小学数十人午餐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呕吐等身体不适,其中10人被确诊为食物中毒。当日有52名学生于上午11点30分左右在学校食堂进餐,首发病人在中午12点50分就出现腹痛、呕吐,共呕吐了4次。中午食堂菜谱是:炒茄子、炒黄瓜、炒苕尖、炒米饭。症状最严重的10人被诊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乏力、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便;共同进餐史为炒米饭。所幸经过治疗,10名留院学生症状解除。

  食堂师傅很纳闷,虽然炒米饭用的是前一天的剩饭,但一点儿没坏,怎么学生就食物中毒了?在送检的当天食堂原材料和学生的呕吐物10个样本中,检测出蜡样芽孢杆菌。什么是蜡样芽孢杆菌?为什么吃了加热的食物仍然会中毒发生呕吐?

  “呕吐毒素”不怕高温

  126℃下加热90分钟仍有毒性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形状像蜡一样的革兰染色阳性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与臭名昭著的炭疽杆菌是“同族兄弟”。

  蜡样芽孢杆菌很狡猾,在生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芽孢”的“外壳”,把自己保护起来,避免死亡。因此,蜡样芽孢杆菌比其它细菌更耐热,常常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不会死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吃剩饭当心招来“呕吐毒素”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并未注意到蜡样芽孢杆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为只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非致病菌。但实际上,早在1937年就有人从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到了这种细菌;上世纪50年代,挪威医生首先报告了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4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600多人。后来,英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相继发现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我国于1973年首次报道蜡样芽孢杆菌相关病例。近年来,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逐渐增多。据统计,1986年-2007年仅在我国文献报道中的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就有299起,甚至有导致死亡的病例发生。

  蜡样芽孢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放毒”,释放的毒素在医学上被称为“外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可释放许多毒素,其中两种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种毒素被称为“肠毒素”,它会像霍乱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释放的肠毒素一样,对肠道细胞产生毒性,导致病人腹泻。但肠毒素不耐热,在45℃下加热30分钟或56℃下加热5分钟,毒素会被破坏,失去毒性。

  另一种毒素被称为“呕吐毒素”,是引起病人剧烈呕吐的主要原因。这种“呕吐毒素”非常厉害。它不仅可以刺激胃肠道神经,导致呕吐,还可以破坏肝细胞线粒体,导致肝细胞中毒。最厉害的是这种毒素不怕高温,在126℃下加热90分钟,毒素都不会被破坏,照样发挥它的毒性。所以,含有毒素的食品即使高温加热仍可以引起人类中毒。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