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不菲,动辄2万元以上的——这是各地保存的。
一边是极具吸引力的宣传:一生一次错过不再的宝贵资源,应用于治疗重症再生性贫血、部分恶性肿瘤和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疾病;一边却是不绝于耳的否定:对遗传性疾病没有用处,性价比太低保存价值不大……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究竟是生命的种子,还是夸大其词的宣传?
脐带血自存:花钱买噱头?
脐带血指的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种疾病。过去废弃不用的脐带血一下子成了宝贝,存储机构像雨后春笋一般涌出。脐血库由此也被业界比喻为“生命银行”或“脐血银行”。
2001年,原卫生部批准在全国10个省市规划设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目前共有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在内的7个省市的脐血库取得了有关部门的执业资格许可。由于脐血库的运作国家财政不出钱,故引入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运营,用自体库反哺公共库成为各地普遍采取的运作模式。
综合中国脐带血移植协作组会议通报和各脐带血库官网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7大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公共库储存份数为8.5万份,共有2850份被用于临床。这份统计数据没有公布中国脐带血自体库的规模,仅显示有108份自体库内保存的脐带血被运用于临床。对于这份没有公开的数据,官方的解释是:这是企业的“商业秘密”。
伴随着自体库的发展壮大,相应的争议也随之而来。近年来,上海、天津等地相继曝出脐带血库为获利,保存不合格的自体脐带血;有意控制、压缩脐带血公共库规模,甚至随意废弃捐赠到公共库的脐带血;为招徕顾客而故意夸大脐带血作用等事件。怀疑的、观望的、要求退款的……一时间甚嚣尘上。
脐带血自救:商家伪命题?
“自存脐带血,可以在患上白血病等疾病时确保自救资源”“宝宝本人的生命备份,遗传性或先天性疾病史家庭的健康保障”……翻阅各地的脐带血自体库宣传单,类似的语句屡见不鲜。在血液病专家汤永民教授看来,类似的宣传夸大了自体脐带血的疗效,甚至在一些产妇及其家庭心目中形成了存脐带血就可以治好孩子相关疾病的错误观念。
专家介绍,目前在临床上,脐带血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并不是根治许多恶性疾病的最有效手段。浙江省儿保迄今为止共总实施了六七例脐带血移植手术,其中存活2例,是浙江省唯一实施脐带血移植并成功的医院。但作为医院的血液科主任,汤永民却坦言:“在需要对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自体脐带血一定不是我的首选。”
少得可怜的脐带血量是否足够移植所需,也是医生探讨的焦点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张晓红说,脐带血的总量仅为80—90毫升,而自体库则一般保存50毫升,“如此少的数量对大多数成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效果”。汤永民教授对此也表示赞同。他分析,对接受移植的患者而言,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3.4乘以10的7次方的有核细胞,而脐带血内有核细胞数量约为10的8-9次方。“以我的经验看来,20公斤以下的儿童使用脐带血比较合适。”
性价比是否划算,则是不少家庭重点考虑的问题。据介绍,目前中国各种血液病加在一起,需要做移植的比例在十万分之四到十万分之七之间,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而一般存储一份脐带血的成本在2万元左右,更何况,等到真正需要使用的时候,可能因为前述的各种原因而无法使用。一位在浙江省妇保医院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大多数医生私下认为自存意义不大”。
脐带血用途:远景或可期
脐血库是否真的一无是处?专家们不这么认为。
研究表明,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的确对骨髓衰竭、血红蛋白病等遗传及先天性疾病,白血病、部分恶性肿瘤、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获得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也是原卫生部批准部分地区试点建设脐带血公共库的重要动因。据统计,目前全球脐带血移植已超过3万例,脐带血已和外周血、骨髓一起,成为造血干细胞的三大来源之一。
汤永民说,移植必须要配型,在配型困难的情况下,利用母体分娩时存储下来的脐带血以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想法在医学界油然而生。运用健康孩子的脐带血为其兄弟及父母治疗相关疾病,其配型的成功率远高于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因此自存脐带血对于家人,尤其是有遗传病史的家庭而言,无疑多了一份保障。
浙江省血液中心相关专家说:“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有很多,对于患者而言,多一条路就多一个希望,这也是脐血库存在的意义所在。”
- 编辑推荐
- 最热排行